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明起实施,“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防沉迷?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明起实施,“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防沉迷?

发布时间:2021-06-01 11:29 分享到:

5月25日,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与《齐鲁晚报》召开“青少年模式与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就互联网行业加大青少年模式的推广力度、细化青少年模式的实施标准、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全面提升青少年模式对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的社会效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青少年模式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未成年人上网比例越来越高,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很容易对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对此,国家网信部门进行多次整治和严格监管。自2019年3月起,众多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功能。

青少年模式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在该模式下,青少年无法观看直播和进行打赏、充值等行为,每日累计使用40分钟将被强制下线,在晚10点至早6点无法登录。

“青少年模式从无到有,不断迭代升级,对青少年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秘书长瞿涛说,现在一些新兴的中小平台主动加入青少年模式,同时了解和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人群不断增多,青少年模式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此外,该模式上线以后,涉未成年人打赏的纠纷投诉等案件数量较没有上线前明显减少。

“截至2020年10月,已有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了这种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表示,通过一些限制打赏充值等功能,可以避免未成年人因认知不充分而造成经济损失,此外,为未成年人设立专门的内容池,也可让未成年人接触的网络内容更加健康。

青少年模式建设存在不足

季为民也指出,虽有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但该数字与345万在架的App数量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这与企业响应不足、青少年模式使用场景单一有关。青少年模式意味着企业要放弃一部分流量,并加大成本投入,这和企业的运营目标是有矛盾的;青少年模式目前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提供的场景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未成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使用需求。”季为民说道。

企业为什么缺乏上线或者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内在动力?对此,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彭伶表示,流量就是利润,由于青少年模式内容限制比较严格,所以很多未成年人用户会转向别的未上线青少年模式的平台。因此,要让青少年模式得到普遍应用,就要解决互联网企业公平竞争的问题。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青少年模式,但它涵盖了青少年模式设置的内容和实质。也就是说,以往被推荐性使用的青少年模式将在《未保法》施行以后成为强制性要求,所以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彭伶说。

《未保法》强化网络平台责任

6月1日,新修订的《未保法》将正式实施,其中提出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未保法》的修订重点就是增加网络保护专章,在网络权益保护方面特别忌讳将未成年人作为牟利的对象。”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表示,该法生效以后,会把青少年相关的网络服务防沉迷义务落到实处,今后采取青少年模式将成为一项硬性要求。因此,互联网平台要早点行动,早点采取措施,早点完善相关服务技术

“随着《未保法》的实施,如果企业不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将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完善青少年模式,需要企业‘真金白银’地投入,需要企业真心去做,需要企业去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王四新说。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则表示,虽然《未保法》对青少年模式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但在青少年模式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要让保护机制真正有效,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参与权,家长和教师的网络职业素养,互联网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政府部门的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等,青少年模式发挥作用需要各方共同参与。”于旭坤说道。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各尽其责,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上信息纷繁复杂,如何确认它的真实性和来源,如何才能不把暴力和欺凌带到虚拟的空间等,这都属于软技能的范畴,虽然孩子掌握硬技能非常快,但是数字软技能仍然是孩子的短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儿童保护官员苏文颖说,伦理设计是实现儿童数字权利的重要路径之一。

伦理设计主要指技术公司和技术行业在相关平台、产品、服务的研发、设计、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流程中都要具备儿童权利视角的伦理原则和考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助力未成年人安全上网、健康用网。

“要推动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真正进入国家层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表示,在国家公共教育和基础教育体系里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网络时代的网络素养跟艺术素养、文学素养、科学素养一样,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开展网络素养应该采取儿童参与的方式,用自主教育的方式。”张海波说。

家长要增强自身的网络素养,学校要增加相关的课程。”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孟禹熙也表示,只有家长自身的网络素养强了,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成年人。

“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和良好的性格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山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政策法律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帆说,青少年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比成年人更善于吸收和学习新的事物,因此,家长要与时俱进地去学习,建立共同的语言体系,才能和孩子沟通,不要一味地去摒弃互联网文化。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9s8zFWxyClzhn1ONufs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