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曝光台
  3. 利用AI批量造谣赚取流量补贴,岂能如此“生财有道”

利用AI批量造谣赚取流量补贴,岂能如此“生财有道”

发布时间:2024-06-20 14:24 分享到:

“西安突发爆炸”“重庆巫溪一民房发生爆炸事故”……这些耸人听闻的消息,竟都是利用AI软件炮制的谣言。近日,一些不法分子为赚取平台流量补贴,实现流量变现,利用AI合成技术编造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引发了舆论关注。

造谣可耻,利用AI软件炮制谣言作为“生财之道”,更是令人愤怒。据央视新闻报道,一MCN机构实际控制人王某某,运营了800多个自媒体账号。其通过具有语音交互功能的AI软件,说出关键词,自动在网络上抓取相关信息,生成几百到上千字的文本,并配上貌似和事件具有相关性的虚假图片,从而形成一段看起来信息量很大,实际上子虚乌有的内容。这些虚假文章被上传到多个网络平台,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7000篇。经初步估算,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

鉴于部分自媒体造谣严重伤害了网络生态,监管部门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一直在持续。今年4月底,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整治的重点就包括“摆拍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社会民生等领域虚假事件信息。拼凑剪接网络视频图片,篡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以假乱真欺骗公众”。

但是,总体而言,目前网络造谣的成本太低了。有专家就指出,对于这些造谣者,要提高其违法成本,法律应匹配违法人员的违法成本和他承担责任之间的比例,以免其他人看到违法成本过低,遏制作用有限。除了治安处罚之外,情节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方能以儆效尤。

同时,线上的技术监管和追踪也要更新迭代。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和追踪,及时发现和处置谣言信息。对于涉及的网络平台,也应追究其监管责任。如果平台未能有效监管和清理谣言信息,应依法对其进行处罚,倒逼其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此外,网络平台、媒体机构等应加强自律,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我们还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识别能力,使其能够理性看待网络信息,避免被谣言误导。尤其是看到耸人听闻的信息时不妨多留个心眼,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切莫落入信息陷阱之中,甚至盲目跟风转发评论,助纣为虐。

(来源:"网信浙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pLiTxiiAVrrD3XlPdZzCw)